奥黛丽·赫本几乎被全世界所有媒体推崇为20世纪最完美的女明星,她甜美的笑容,如同阳光般温暖;出尘的气质,犹如坠落凡间的天使。直至今日,赫本依旧是一个传奇的女子,她身上所凝聚出的真善美,令人向往。
一、前期生活经历
1929年5月4日,奥黛丽·赫本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市东南伊克塞勒区基耶维街48号的一个贵族后裔家庭,全名是奥黛丽·凯瑟琳·拉斯顿。
1935年至1938年间,她就读于英国肯特郡埃尔海姆乡的一所贵族寄宿学校“密斯利登学校”。
1939年,奥黛丽·赫本进入荷兰安恒音乐学院(Arnhem Conservatory)学习芭蕾舞。
1940年,荷兰安恒被纳粹侵占,包括赫本舅舅在内的诸多亲人被残害。赫本母女俩被迫过着贫困的生活:数年间,因为食物匮乏,赫本只能经常以郁金香球根为食物,并靠喝大量的水填饱肚子。长期的营养不良促成她日后瘦削的身材。
二战中后期,赫本通过芭蕾舞的表演为荷兰游击队秘密的募捐。同时由于年龄较小,她利用孩童的身份多次为荷兰地下党传递情报。
1948年,奥黛丽·赫本进入英国伦敦的玛莉·蓝伯特(Marie Rambert’s)芭蕾舞学校学习,由于年龄和身高原因,她被告知,她无法成为一流的芭蕾舞者。
赫本是一个缺少爱的女孩。由于父亲对纳粹党派的狂热支持,导致她的家庭支离破碎。然而她却对对芭蕾的情有独钟,也多亏了这份热爱,才使得她在二战的硝烟中坚持下来。
1940至1945年,纳粹占领了荷兰,物资短缺,荷兰陷入饥饿、寒冷与疾病的困境。在这种困境下,赫本也未曾放弃参加芭蕾表演的机会。
而且,她不仅在学校表演,也带领几位密友私下演出,为反抗军筹款。“我很清楚,一旦被他们抓住,绝对不会留下活口,”赫本回忆道。她是坚强的,是勇敢的,更是怀有一腔热血的爱国少年。战争结束后,赫本又一次与芭蕾结缘。
二、艰难的成功之路
正式跨入演艺圈前,赫本曾参演过《高跟鞋》、《鞑靼酱》等歌舞剧。由于在台下加倍的努力,她被一些知名舞者所看好。经历了几个龙套角色的过渡后,赫本正式跨入演技圈,开始了事业的发展。
在成为万人瞩目的影视新星前,赫本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是贫困的,因为她曾每天只有9英镑可花,而无以支付15英镑每日的房租。为谋生计,她开始出现在各种影视杂志的封面上。在此期间,尽管试镜多次被拒,她也决不放弃一点希望。
终于,在《野燕麦》中得到了一个龙套角色,出现的时间不到二十秒。随后,她又参演了《天堂笑语》、《械劫装甲车》。这时奥黛丽初萌芽的芭蕾生涯已经告终,而她在影坛的未来还不明朗。在她的又一部作品《少妇故事》中,尽管有较高的出镜率,却并非愉快。
尽管足够努力,导演亨利·卡斯还是不断找赫本的麻烦,挑剔她刻意假扮上级的口音。奥黛丽回忆道,“这是我拍片以来唯一不愉快的经历。”不过,这位导演的为难显然没有抹杀这位小演员对未来的期待。
《双姝艳》无疑是奥黛丽截至当时最重要的影片。是金子终究会发光,赫本的天赋终于在这里得以展现。她的“特质”其实是一种混合体,结合了奥黛丽的天真正直、直截了当,以及毫不做作的特色和才华。
在这部政治题材电影中,或许她回忆起大战时光,眼神中充满着不屈与顽强。这样清闲平静的日子一天天过去,赫本却清楚,自己并不属于这些小舞台。她需要更广阔的天地。终于,机会来了。
法国作家西多妮·加布丽埃尔·科莱特的著作《金粉世界》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而当时所有角色都已准备好,只缺了一个琪琪。老人很看重这个角色,却没能找到合适的人选。
或许是上天注定,在奥黛丽正拍摄影片时,老人正巧注意到她。一切都顺利成章,奥黛丽担任了这一角色,而且大获成功。从此,她彻底跨入了影坛。随后,她又参演了令她名声大噪的作品--《罗马假日》。
那年夏天,参与拍片的整个团队都觉得非常愉快。“她是快要绝种的类型一一努力不懈、一心向学的表演学生。”向来对年轻演员不置一词的惠勒说。与其他明星不同,赫本愿在这跟风行为十分盛行的时代做最真实的自己。
赫本一贯了解自己的缺点与优点,她发展了属于她自己的风格。她引领的风潮,前卫的风格几十年来风行不坠,历久弥新。可能她唯一的规则就是不要盲目地跟流行走,趋之若鹜。
事实上,她总是遵循着自己的趣味,坚持着自己的步调。任何衣服穿在她的身上,绝对不会显得喧宾夺主,这就是时尚界所说的“是奥黛丽穿衣服,而不是衣服穿在奥黛丽身上”。
另外,电影公司在影片宣传时考虑到她的身材与时下所崇尚的丰满的性感不符,希望她在银幕上有所改变。但她很坚持绝对不改变自己的外表一一除非做自己,否则她宁可不演。当然,她是明智的。
她在美国以完全不同于其他女星的姿态出现在大众面前。到了 1953年,她已经是无可比拟的存在。奥黛丽·赫本正出现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乐观主义盛行、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是美国乃至世界的充满光荣与梦想的鼎盛时期。
女性也正在这一时期得以纷纷步入职场,接受大学教育,经济独立,寻求自己的梦想。奥黛丽·赫本正是应社会潮流和时代女性的需求而生。她以其欧洲人的优雅与美国人的活力、成熟世故与天真清纯复杂交织的特质,以其与生俱来的对时装的敏锐、识见与体悟,建立了现代美学的新标准。
在20世纪乃至今天,是奥黛丽·赫本以激进的姿态和绝对的勇气,改变了世人所公认的美女定义。她特立独行的扁平身材、短发、平底鞋、剪裁合体的简洁裤装、衬衣等等,将女性从简·罗素式的蓬松卷发、紧身毛衣、紧身窄裙和高跟鞋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女性从对丰满的胸部或身体的近乎偏执的或自虐般的自我预设中解放出来—“她是第一位不以性感取胜的人”。
可以说,赫本的事业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却是辉煌的,更是成功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她的成绩完完全全是自己努力的成果。她的优雅、坚强与独立使她如此的与众不同。
之后,她做了一些模特工作,拍摄了一些广告,也参加了一些舞台剧的演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罗马假日》剧组的演员试镜,从这以后奥黛丽·赫本走上了演艺道路。
当时年仅24的赫本第一次在《罗马假日》出演女主角,几乎算得上是本色出演,片中的安妮是欧洲小国的公主,高贵、优雅的气息,外貌优美脱俗,体态轻盈苗条,一头黑色短发,在金发性感女郎盛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当赫本顶着一头清新短发,身着简洁到极致的衣裙,拿着冰淇淋信步走下罗马广场台阶时,似乎古老的罗马也为之倾倒;锦衣华服的赫本在外交舞会上迎来送往,翩然起舞时,没有人会怀疑她是真的公主;而在露天舞场与暗探周旋时的赫本,则将小鹿一样的轻灵活泼体现得淋漓尽致。她也凭借该片获得了第2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
1953年,奥黛丽·赫本与好莱坞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电影《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正式上映,由于成功刻画剧情,该片放映后迅速风靡世界。赫本在片中扮演楚楚动人的安妮公主,表现出公主1954年3月25日,赫本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现实生活中的赫本同样是欧洲贵族之后,赫本凭此一炮而红,成为大众心中的“梦中情人 ”。这个角色为赫本征服了挑剔的美国观众,用她的青春优雅开启了一条的封神之路,而这也奠定了赫本的大众形象。
《窈窕淑女》(My Fair Lady)改编自萧伯纳的戏剧剧作《卖花女》(Pygmalion),该影片由华纳兄弟影业于1964年出品,乔治·库克执导,奥黛丽·赫本、雷克斯·哈里森、杰瑞米·布雷特等主演。
影片讲述下层阶级卖花女(赫本饰)被中产阶层语言学教授Higgins改造成优雅贵妇的故事,从头至尾洋溢着幽默和雅趣,片中有大量经典歌曲,奥黛丽·赫本的表演令影片闪耀特别的光彩。影片于1964年12月25日在美国上映。
在《修女传》中,赫本成功塑造了隐忍、善良的修女鲁克,完美展现她在信仰和真实情感之间的矛盾与挣扎。
在《蒂凡尼的早餐》中,赫本成功塑造了在生活的残酷面前委曲求全却保持了纯洁心灵的女性形象,她在片中闲坐窗台轻弹吉他,用忧伤慵懒的声音吟唱《月亮河》的片段成为电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之一。
在《谜中谜》中,赫本的喜剧天赋被成功挖掘,无论是含情脉脉的爱情场景还是笑料频出的喜剧片段,都处理得得心应手,精彩纷呈。赫本在影片中的多变造型与影片的背景巴黎相得益彰,给人以无限美的享受 。
在《盲女惊魂记》中,奥黛丽·赫本不仅活灵活现的演绎了真实可信的盲人,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同样表现得游刃有余,赫本大睁双眼满脸惊惶无助的神情给人以深刻印象。
三、银幕之外的生活
银幕之外,赫本的生活并不像她的事业那样幸运。事业有成的公众人物往往不得不在个人生活方面作出牺牲,女性更是如此。在找到自己的良人之前,赫本曾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
在电影《罗马假日》的招待会上,赫本结识了梅尔。他称得上是一位绅士,身材修长,举止优雅。在电光石火间,两人互相吸引,为对方的魅力所倾倒。只不过那时他已经结婚。后来梅尔与妻子离婚,他们才光明正大地在一起。
最为可惜的是,由于赫本飞跃式的进步,她在影坛中逐渐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另一方面,梅尔却因并不出众的才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妻子的光芒胜过自己,这确实是问题。”梅尔曾无奈地说。最后两人的差距使他们不得不离婚,虽然当时他们已有了一个儿子。
第一次婚姻的失败使赫本深受打击,是她在离婚仅六周后便再次结婚。然而不幸的是,她幸福生活的美梦又破灭了,她的婚姻又一次以悲剧告结束。赫本别无选择,她已为离婚做好了准备,待到良人相伴已是多年之后。
1980年,赫本与罗伯特·沃特斯相遇,这个后来被她称为灵魂伴侣的男人当时正遭受丧妻之痛,两颗受伤的心灵同病相怜,缓慢而坚定的靠近。此后二人相濡以沫十多年,直到赫本病逝。因为罗伯特,赫本度过了平静和美的晚年。
四、误落人间的天使
沃德思深爱赫本,并支持她的一切决定,包括陪她一起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慈善活动。是的,赫本是为自己所信仰的目标而来。
58岁的她,事业已近尾声,两个儿子也都已成年。无所畏惧地,从1954年到 1987年去世为止,她为受苦的儿童跑遍了全世界。她时刻在想,应当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该怎么做才能拯救遍布全世界各个角落的贫穷、饥饿的儿童。接受基金会亲善大使任命后 8天,奥黛丽夫妇动身前往东非。

此时若有人为她所做的牺牲感到钦佩,她的反应是:“这不是牺牲!牺牲意味着你为了自己不想要的事物而放弃自己想要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我获得的礼物。”奥黛丽真的成长了,从满足于自己的影视作品到无私的慈善事业,赫本进入了生命中的另一个阶段。
晚年的赫本不幸患有结肠癌。在她闭上双眼的那一刻,生命的循环已经圆满,艺术已融入她的人生。正如昔日她看到花园种百花胜放、五彩缤纷的景象时,不禁赞叹:“美得令人难以置信!如此美好,如此精致。”这正是她自己人生的写照。
五、纵观传奇一生
奥黛丽·赫本高贵而优雅,她的美丽永恒不变;提及时尚,人人都会立刻想起她。她被认为是自然与美的化身;她的性情温和,微笑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项的比利·怀尔德曾言,赫本身上呈现的是一些消逝已久的品质,如高贵、优雅与礼仪等。“连上帝都愿意亲吻她的脸颊,她就是这样一个讨人喜欢的人。”
奥黛丽·赫本终其一生保持着谦和温厚,优雅高贵的性格,为人的低调友善,对待工作的教业勒民同样让人难方 地以仁爱之心应对整个世界,尤其是在晚年。她带给世界的爱与感动并不仅限于自身的品行。赫本受邀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慈善大使,为第三世界的妇女与儿童争取权益。
淡出影坛后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致力于慈善事业,多次不顾重病缠身远赴非洲为饱受战火蹂躏的儿童贡献力量。因此,她以非美国公民的身份,获得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赫本的传奇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桎梏,走向永恒。
在二十世纪,奥黛丽·赫本以激进的姿态和绝对的勇气,改变了世人所公认的美女定义。她的装扮在不失女性优雅的同时,与男孩子一样的中性化风格融为一体,她让女性变得洒脱利落,而不是只有柔弱、窈窕的身形。
作为电影演员,赫本的电影作品体现出她的时尚品位,电影中她的造型都烙下“赫本风格”的时尚标签。
纵然有生活中的不如意,奥黛丽·赫本的一生无疑是成功的。她用自己的努力诠释了坚强与善良的意义。她就如天使一般光照人间,真是当之无愧的不朽女神!